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围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中国始终是吸引外资的热土。专家认为,当前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呈现有序稳步推进的发展态势,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等重磅政策出台,更多全球金融要素资源将集聚,金融改革开放将向纵深推进。在这一过程中,应统筹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使监管能力与开放水平相适应。
金融开放取得积极进展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有序推进,取得积极进展。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了41家外资法人银行、116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44家代表处,营业性机构总数946家,外资银行总资产3.78万亿元。境外保险机构在华共设立了66家外资保险机构、117家代表处和17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1.71万亿元。
同时,外资在金融领域细分赛道频频落子。例如,上田八木货币经纪(中国)有限公司日前在北京开业,该公司由日本上田八木短资株式会社独资设立,是国内首家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也是全国第六家、北京第二家货币经纪公司。
贝莱德日前已取得中国证监会核发的公募基金业务许可证,正式成为首家获准在中国独资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的外商资产管理公司;此外,贝莱德建信理财已于近期开业,成为第二家合资理财公司。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随着金融对外开放步入深水区,外资控股、外商独资的金融机构批设进入常态化阶段。金融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提升。在广度上,过去金融开放更聚焦于银行业保险业,现在包括货币经纪公司在内的各个金融细分领域都在持续开放;在深度上,出现了外商独资的公募基金公司和外资控股的理财公司。
顶层设计谋划开放新蓝图
为实施更高水平金融开放创新,今年以来重磅政策频出。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发布,这意味着浦东新区将进一步发挥在汇集全球金融要素资源方面的重要作用。
“全球配置人民币资产需求的逐步增加,将衍生出对人民币资产的风险管理、法治环境、人才供给等一系列诉求。”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表示,在此过程中,上海将成为人民币资产的配置中心、风险管理中心、金融科技中心、优质营商环境示范中心和金融人才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会更进一步凸显。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会计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峰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以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导向。
前者要求加大金融开放力度,实现资源全球配置;后者强调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提升金融市场、机构和业务的国际化程度,并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意见》中关于金融业的若干措施有助于弥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短板。
统筹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
专家认为,在扩大金融开放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风险和挑战,需要统筹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
今年,监管部门进一步优化监管规则,完善金融机构母子公司跨境往来规则。4月末,银保监会决定豁免外资法人银行对母行集团大额风险暴露的监管比例要求,这将有助于外资银行发挥在特色业务领域与境外母行的跨境联动优势,在双向开放中更好发挥桥梁作用。
银保监会表示,今年将继续推进银行业保险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监管规则,增强开放监管能力,积极支持在华外资银行保险机构稳步发展。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认为,应发挥国务院金融稳定与发展委员会的作用,授权中央银行牵头,会同相关监管部门和其他经济主管部门,制定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指引,引导金融机构行为。把防控系统性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机制放在突出位置。针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顺周期行为特点,提供有针对性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