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前有零售行业的奥特莱斯,今有零食行业的临期食品。7月22日,北京商报记者发现,以“好特卖”为主的临期食品店,已经迅速占领了北京核心商圈及各大购物中心黄金位置,且成了招商眼中的红人,进店的消费者更是络绎不绝。这背后暗藏资本投资和商场拓店的生意经,想要成为这一行业的合伙人,可能要面临消费热度转瞬即逝、入不敷出的风险。多位专家分析指出,临期食品的商业模式是短需,会随市场变化快速出现或消失。“从长期看,短需行业不可持续,市场极易出现迅速饱和,导致激烈竞争。”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表示。
主攻核心商圈
统一的色调与装修,鲜艳亮色外表的“好特卖”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在北京各大商圈出现了这样一家主打临期食品的门店。
北京商报记者走访三里屯、东直门、望京及双井商圈时看到,好特卖的门店基本占据了人流量极为可观的醒目位置。位于双井富力广场负一层的好特卖紧邻地铁进出口;银河SOHO的好特卖在下沉广场中间位置,且临街;崇文门搜秀的一层醒目位置也引入了好特卖。
除了上述几家门店,大众点评上显示大族广场、三里屯SOHO、西单大悦城、长楹天街、金源燕莎等众多人气商场及核心商圈,都有好特卖的身影。就北京市场来看,已开业的好特卖已近50家,天通苑及天宫院的门店正在筹备中。
一位做临期食品的加盟商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一般这类业态选址需要在白领聚集区、商圈,以及学校周边。“因为临期食品需要快速消耗,人口流动大的地方是最好的选址地。”有商场招商人员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这类招牌明显、色调统一的门店在商场进驻,能够迅速吸引消费者,大规模的扩店布局也会让消费者对连锁品牌产生信赖。
的确,年轻消费者是临期食品门店里的常客。在北京商报记者走访期间,双井富力城的好特卖购买人群大多是年轻人,以及一些家庭消费者。银河SOHO店的消费者多为周边工作的白领客群。在工作日的晚餐时段观察到,凡是走进好特卖双井店的消费者基本都不会空手而出,客单价约在50-100元之间。
低价,显然是临期食品店招揽消费者的杀手锏。好特卖销售的临期商品以零食、酒水、化妆品、日用品为主,价格多为原价的一半,进口食品的定价甚至是原价的两至三折。120元的进口红酒只需31.5元,120元的进口燕麦饼干打折后只需6.8元。
上海品创空间实业集团副总裁、上海复旦大学客座教授林一凡称,“进口食品的中间利润比较高,带有一定的议价,所以店家更倾向于选择进口商品”。北京商报记者走访时,就有店员称,“好特卖的货物一般是70%的进口、30%的国产”。
对于好特卖货品来源、经营情况,以及销售不掉的商品如何处理,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好特卖北京总负责人,但截至发稿,对方并未给出明确解释。
靠合伙人跑马圈地
看似火热的临期食品市场,不少人都想试水,但这真是一门好生意吗?北京商报记者以加盟商的身份联系到好特卖总部,该公司招商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目前北京市场全部是直营门店,只有上海推出了合伙人制度,至于未来其他城市是否开放合伙人制度还不能确定。
想要成为合作人,缴纳高额的费用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前期需要交给总部34万元的货品保证金,若是日后不继续运营门店,会根据货品的完整度等要求退还,此外,想要成为合伙人还需要交培训费19800元,不予退还。”好特卖招商负责人给出了上述标准。
成为好特卖合伙人要负责店铺的运营管理及人员管理,店铺的租金和供货由好特卖负责。此外,想要成为合伙人,还需要两个人共同参与。
招商负责人透露,若是成为了合伙人,每月会从好特卖获取管理店铺收入的12%,这部分资金可自由支配,例如支付店铺的物业费、水电费、人员工资等。“目前好特卖店铺每个月营收在60万-70万元之间,最差的店铺也有30万元的收入。”招商负责人说。
北京商报记者在北京的好特卖门店看到,一个店大约有三至四名店员,除合伙人外,至少还需要聘请2人。一家雇佣店员2人、店面达100平的好特卖门店,每月固定支出约为2.5万元。但若是按照最差门店30万元的收入计算,合伙人每月从好特卖分得3.6万元,除去固定开支,仅剩下不超过1.1万元,如果再有额外的支出,意味着合伙人月底的净收入或许与普通店员收入没有明显差异,相当于赔本赚吆喝。
生命周期短
“临期食品是一种花样别出的促销手段和营销噱头。”王赤坤指出,临期食品较低的价格能吸引部分消费者关注和消费,与此同时临期食品的“临期”指的是食品快到期了,商家利用截止期限制造紧迫感和焦虑感。“低价+紧迫”容易引起消费者注意,进而使临期食品成为一种营销爆款。
在王赤坤看来,临期食品既不是刚需,也不是选需,而是短需,“需求会随市场变化随时快速出现或消失”。长期看,短需是不可持续的,市场生命周期非常短,其形成、成长、成熟、衰退期特别短。
林一凡同样强调了临期食品存在风险,“此类模式其客群并不是很大,量级并不是很稳定,所以商家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很难获得资本青睐”。多数临期食品店更像是进口食品店,食品多是具有高议价能力的进口食品或者知名品牌,绝对不是特别流通的商品。
不过林一凡并不否认临期食品短期内对商家与消费者存在的意义。他认为临期食品不仅解决了渠道商的库存压力,同时也符合消费端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年轻人对于进口食品和品牌化的消费较为喜欢,而且倾向于即食,所以对时间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
“临期食品是库存商品,很像过去的奥莱模式。”林一凡表示。
至于将门店开进购物中心,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表示了不认可。他认为“临期食品”作为独立门店进入购物中心或核心商圈并不是一件值得借鉴的事情,不应该鼓吹人们经常食用临期食品。购物中心会有这样的门店出现,可能是基于注重性价比的用户诉求,但集中了大量临期商品进行销售,假如缺乏及时的监管,可能出现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食品流入市场。“对食品而言,临期虽然还在保质期内,但其口感和品质已经不如新鲜食品。消费者因而降低了生活品质。”伍岱麒说。
“假如这种门店兴起,反而无法促进商家们改进和提升自己。”伍岱麒解释称,对于商超或者品牌商而言,应提高运营能力,即做到产供销的优化,尽快使新鲜食品能供应给消费者,减少库存积压,这需要品牌商提高产品质量、营销、运营能力。需要商超提高品类运营能力,并不是通过临期食品门店销售的方式,以低价促销来销售给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