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5月7日讯(记者 杜丁)5月7日是“世界强直性脊柱炎日”。日前,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炎性腰背痛,许多患者会先到骨科、疼痛科、康复科、中医科等各临床科室就诊,导致该病大量被漏诊、误诊或延诊。
曾小峰教授
他表示,强直性脊柱炎本质上属于风湿免疫病的范畴,因此,风湿免疫科才是正确的科室,“身体一旦出现异样,务必尽早就医。”
我国强直性脊柱炎患病人数为500万左右
为提高公众对中轴性脊柱关节炎及其相关疾病的认识,强直性脊柱炎国际联盟(ASIF)倡议,将每年5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作为“世界强直性脊柱炎日”。
资料显示,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于风湿免疫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关节、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如炎症性肠病,急性虹膜炎以及银屑病等),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强直。
调查显示,我国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率在0.2%~0.32%之间,患病人数为500万左右,主要发生于20~30岁的青壮年男性,若不经及时治疗,功能的大部分丧失都发生在病初10年内。数据显示,约80%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存在脊柱疼痛和疲劳症状,晨僵比例更是高达90%。曾小峰教授说:“疼痛为‘ 表’,骨损为‘ 里’,真正可怕的还是强直性脊柱炎可能带来的骨结构损伤。”
曾小峰教授表示,强直病痛初期多数在腰臀部显现,导致腰部活动逐渐受限,随后延伸至胸椎,影响患者的正常呼吸,随着病程增长、骨损伤进展到一定程度,疼痛进一步攀至颈椎和头部,导致整个头颈部无法活动,最终健康灵活的脊柱会像竹子般僵硬,久而久之身体活动功能丧失,逐渐畸形甚至残废。
拯救“僵”化:抑制炎症+阻止骨进展
据介绍,关于强直的治疗,不仅要控制疼痛引起的炎症,还要密切关注骨结构进展。“病理性新骨形成”是导致骨融合强直、乃至残疾的基础,因此抑制新骨生长至关重要。
过去,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治疗主要依靠非甾体抗炎药、皮质类固醇药和抗风湿类药等传统药物。近年来,随着生物制剂的出现,改变了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格局。根据靶点不同,目前在我国有治疗适应症的主要有两大类生物制剂,一种是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剂,第二类就是新型白介素-17A(IL-17A)抑制剂。
曾小峰教授说:“抗肿瘤坏死因子α主要针对‘ TNF-α’,其特点是炎症控制有一定效果,临床使用时间长,但对于新骨形成、骨结构变化等方面缺乏相关的数据。白介素-17A抑制剂主要针对‘ IL-17A’这个新靶点,优势是既能控制炎症,在阻止新骨形成及安全性方面也有更多数据支持。”作为全人源的白介素-17A抑制剂,多项研究显示了司库奇尤单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多重获益。
针对患者的日常疾病管理,曾小峰教授强调,强直是炎症性进展性疾病,不能简单靠“疼不疼”来判断治疗效果,需要定期去医院随访,通过X线、磁共振和CT检查等影像学检查来判断是否有骨进展。此外,对于强直患者,休息或静养无法缓解病痛,加强活动反而能够让病情好转,可保持适当的低强度运动,如散步和瑜伽等,主动增强脊柱灵活度,改善疼痛,抑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