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下称“深交所”)组织召开2022年度债券监管发展业务座谈会,聚焦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债券市场目标,回顾总结2022年深交所债券市场建设工作,研究部署推进2023年重点工作。
会议结合当前形势,就全面深化债券注册制改革、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债券市场进行了深入交流,包括“加大固定收益产品创新力度”等方面。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上已经拥有数字经济债、科技创新债、供应链金融ABS、知识产权证券化等固定收益创新产品。据联合资信研究中心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全年共发行“科创票据”183期,合计发行规模1510.3亿元;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58期,合计发行规模574.5亿元;发行“高成长债”4期,合计发行规模22亿元;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35期,合计发行规模64亿元,满足了小微科创企业的直接融资需求。
“相关创新产品有助于拓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实践过程中,产品发行仍然面临监管体系尚需完善、配套金融衍生品创新不足等问题。
为此,明明建议,首先要做好创新产品的设计和试点工作,对于潜在问题和风险“早发现早解决”;同时,加大制度层面的建设,明确发行人、金融服务机构、监管机构等参与各方的权责,做好监管和风控。
此外,联合资信研究中心相关人士补充,创新型固定收益产品面临的风险主要在于融资人的信用风险,为此需要创新增信机制,除了由已有的第三方担保机构提供外部增信、保险机构提供信用保证保险之外,可考虑采用信用风险缓释凭证、风险补偿资金池、风险资产处置回收机制等新型增信机制,为创新型固定收益产品保驾护航。
会议还提出,全面深化债券市场改革,完善制度供给、产品供给、服务供给,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优化资金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科技、资本与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
在明明看来,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出发,针对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和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提供更为定制化的债券创新品种,有助于畅通高新技术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进一步发挥金融服务实体、支持科技创新的作用。
以深交所于2022年5月份发布的“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为例,发行人涵盖了科技创新、科技升级、科技投资、科技孵化四类企业,从创新链和产业链两个维度支持科技创新领域发展。
谈及相关举措的联动作用时,明明称,一方面,企业融资所得资金或将投入技术研发、产品升级、产业链融合等,形成投资循环,提升我国科技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助力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充分发挥纽带作用,连接实体经济、金融、科技,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和进步。
前述联合资信研究中心相关人士认为,为了实现创新链、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支持链条上小微企业的健康成长,知识产权证券化、数据资产证券化、供应链资产证券化、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等创新产品持续推出,为创新链、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提供了低成本、长期限、用途不受限的直接融资支持,为创新链上企业的科技研发、产业链上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资金支持,促进科技、资本与实体经济的高水平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