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2.9%,低于上次预测的3.0%;而中国经济预计将增长5.2%,高于上次预测的5.1%。
这不是国际机构首次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此前 11月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中国经济2023年预计将增长5.4%,2024年将增长4.6%,相比10月的预测值均上调了0.4个百分点。摩根大通、花旗集团、瑞银集团等商业机构也纷纷“跟进”。
国际机构缘何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中国经济此轮复苏有哪些特点?2024年中国经济增速是否有望进一步恢复?诸多关于中国经济的问题备受各界关注。
5%的经济增长目标有望顺利实现
“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总体回升的态势更趋明显,预计全年能够顺利实现5%的经济增长目标。”11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香港出席香港金融管理局—国际清算银行高级别会议时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测上调至5.4%,这个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
潘功胜分别从消费、投资、外贸三个方面进行进一步分析: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主要组成部分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上升,服务业表现良好。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反弹,同比增长7.6%。投资方面,今年1—10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6.2%,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民间项目投资同比增长9.1%,高技术产业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同比增长11%。外贸方面,10月份,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出口额止跌回升,同比增长约1%。反映实物量的进出口货运量保持10%左右的增长。
“过去一年来,很多央行面临通胀居高不下的挑战,中国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当前,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正逐步触底回升。8—9月,CPI恢复正增长。10月,受食品价格同比下跌4%、特别是猪肉价格同比下跌30%等因素影响,CPI同比小幅下跌。我们认为食品价格不会持续下跌,预计CPI将会温和上行。”潘功胜提到,PMI也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制造业PMI持续改善,5月以来总体呈上升趋势,服务业PMI今年以来一直处于扩张区间。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11月26日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3-2024)》显示,2023年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之后,我国经济实现全面复苏,预计2023年全年GDP增长5.3%。
该报告分析指出,今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背后有三股力量,第一,疫情之后社会秩序恢复带动生产和消费正常化;第二,在秩序复苏过程中,实际上市场内生的总需求不足;第三,新发展格局加速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由于上述三方面综合力量的作用,特别是今年总需求复苏背后核心力量是生产生活秩序修复,但是内生动力不足,同时已经显现的新动能还难以撬动庞大的存量经济,这就导致今年是弱复苏的状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于泽分析道。
需求不足、预期转弱仍是主要挑战
今年前10个月,中国经济运行持续向好,不可忽视的是,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当前经济运行仍然存在外需收缩与内需不足叠加、传统行业去产能与新兴产业放缓并存、市场价格阶段性下行与企业信心不足共振、美西方遏制与新兴经济体追赶挤压等挑战和压力。”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在CMF上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高培勇认为,需求不足的背后是预期转弱。他表示,从三重压力的角度看,当前经济恢复的过程中总需求的不足,主要的矛盾是预期转弱,导致社会商品消费不足。但必须说明的是,消费商品价格降低不是市场供求交互作用的结果,是收入下降所带来的。
今年以来,通胀一直处于低位。数据显示,10月CPI由上月同比持平转为同比下降0.2%,为年内第二次出现同比负增长;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6%,已经连续13个月处于负增长区间。
“近几年来,很多人反映宏观政策出台的时间和大家预期有很大差异,也和以往经历有很多不同。”高培勇说,之所以存在这种预期差,首先在于发展阶段的不同。当前我国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不仅对经济增速有要求,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要求,宏观经济政策配置也必须突出对质量和效益的要求。此外,还在于宏观经济政策配置要汲取过往的经验教训,统筹发展和安全,并考虑到在当前我国经济体量背景下刺激性政策引导带动的效用等。
民营经济信心不足是预期转弱的另一个原因。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史晋川表示,从中国的市场主体来看,从国有部门到民营部门的转变就是宏观到微观的变化,这个变化过程中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边界之间的调整,这种调整对民营企业的创造性以及民营企业的活力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导致中国当前总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制造业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49.4%、50.2%和50.4%,比上月分别下降0.1、0.4和0.3个百分点。
“11月PMI指数继续小幅回落,表明经济回升动能仍需着力加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约分析师张立群认为,需求收缩问题是企业生产和采购意愿不足的主因。政策方面,要大力增强积极财政政策对政府投资的支持力度,并通过产业链对企业生产投资产生广泛带动,促进企业生产投资意愿显著增强,进而促进就业形势向好,提高消费回升动力。
“进入四季度以来,在宏观经济整体上保持扩张的过程中,增长动能再度出现弱化迹象,这表明在当前居民消费信心偏弱、房地产行业处于调整阶段的背景下,经济修复基础还不牢固。”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判断。
明年经济有望进一步恢复
展望下阶段,《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3—2024)》预测,2024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恢复。从周期性因素看,库存周期和资产负债表修复已经开始筑底上行,出口和房地产投资压力有所减缓;从结构型问题看,随着新发展格局的深入构建,国内新动能开始不断集聚。综合预判2024年全年经济增速在4.8%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在5.0%。
“2024年是一个新的均衡状态。”于泽表示,经济增速还难以恢复到疫情之前水平,但各行业有望从分化状态进入平衡增长状态,企业对经济复苏的微观体感将有较大提升。微观体感回暖将助推预期修复,进而带动经济进入正向循环,三重压力进一步得到缓解,“综合考虑进一步弥补产出缺口、稳定就业、提振市场信心、提振价格,统筹考虑2024年和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以实现‘十四五’胜利收官,同时稳固大国博弈的物质基础,建议2024年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在5%。”
在对2024年的政策建议方面,于泽表示,要进一步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深化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要以市场化为导向,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同时要以完善资本市场和财税体制作为改革核心。在改革基础之上,进一步强化积极的总量宏观政策,财政政策可以进一步提升赤字率,货币政策以降低金融机构融资成本为切入点,要稳健偏宽松。同时,加快构建适应新的市场供求关系的房地产政策调控体系。
高培勇认为,要将有限的宏观调控资源精准地配置在经济恢复进程的各个着力点和重点上,“凡事要问质量和效益,凡事必讲精准和精细”,这是当下经济恢复进程中宏观调控和宏观经济政策配置的必由之路。
肖钢建议,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跨周期调节应该优于逆周期调节。要注重总量平衡、结构优化、节奏平稳,讲求政策的时度效。要促进利率汇率的内外均衡,努力实现多元目标下宏观政策的均衡协调。
潘功胜指出,分析中国经济需要注意两个视角。一是当前中国的GDP总量已超12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8万亿美元。庞大的基数决定了中国经济很难像此前那样维持每年8%—10%的高速增长。二是中国正在经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传统增长模式过度依赖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也许短期内能实现更高增速,但也会固化结构性矛盾,损害增长的可持续性。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更加重要,中国必须更加关注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这是中国必须要经历的转型之路。
“展望未来,中国拥有创新能力强、市场广阔、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链完整以及人力资源丰富且质量高等优势,加上前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相信2024年及以后中国经济将保持健康、可持续增长。”潘功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