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宋亦桐)有序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是当前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提到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标本兼治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
中小金融机构是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的重要金融力量。《报告》明确,稳妥推进一些地方的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健全金融监管体制,提高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首席分析师杨畅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报告》把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与房地产、地方债务并列,明确提出,要“标本兼治化解”,“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其中,在“稳妥有序处置风险隐患”中提出,要“稳妥推进一些地方的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对于中小金融机构,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就已经提出明确要求,要“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同时提出“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杨畅表示,2024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表述是在中央已经明确的要求下,对风险处置等具体工作,予以稳妥推进和落实。健全金融监管体制则是在政府层面,对监管部门、监管对象、监管方式等体制机制层面的具体落实和回应。
从全国范围看,大多数中小金融机构经营稳健,资产质量处于较好水平,但也要看到,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在前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风险。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3)》,分机构类型看,大型银行评级结果较好,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存在一定风险。中小银行中,外资银行、民营银行及直销银行的评级结果较好,分别有95%、76%的机构分布于“绿区”,且无高风险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评级结果次之,有67.2%的银行分布于“绿区”,但也有11.5%的机构为高风险银行;农合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高风险银行数量分别为191家和132家,资产规模占参评银行的0.84%。
谈及当前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主要集中领域,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指出,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公司治理股权不清晰,存在一些短板,例如大股东控制导致一些风险事件产生;另一方面,中小金融机构服务客群比较下沉,所以系统性信用风险相对更高。其次,中小金融机构在负债端成本相较大型银行高,要付出更高成本吸引客户,再加上精细化管理相较大型银行存在差异,所以息差收窄压力较大,经营风险压力更为突出。
3月5日,国新办举行解读《报告》吹风会,《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也提到了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重要性。黄守宏表示,《报告》指出去年面临着多重困难挑战交织叠加的局面,可以说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是多年少有的,是“几碰头”,既有疫情因素,也有疫后经济恢复的复杂因素,在三年疫情中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同时经济运行也受到冲击,经济肌体也受到损伤,还有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不断地显现,像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这些风险显现。
黄守宏提到,今年疫情的“疤痕”效应在减弱。比如,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方面,去年通过各方面协同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效,房地产投资销售总体上有所好转,当然有些情况还在变化,地方债务风险整体得到缓解,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步伐也在加快。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召开的2024年工作会议也指出,全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把握好时度效,有计划、分步骤开展工作。健全金融风险处置常态化机制,落实机构、股东、高管、监管、属地、行业六方责任,推动形成工作合力。积极稳妥防控重点领域风险,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化险不仅是机构的退出,还要同体制机制相结合。曾刚建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化解不光是处置存量的风险,或者实现高危机构退出,还要和整个体制机制转换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做到标本兼治,保证中小金融机构在风险化解之后实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避免后续的风险形成。从机构自身来讲,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经营管理和科技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