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 短视频“自诊”心理疾病,小心误判又“掉坑”

  • 2025-04-23 11:19:48 来源: 中国网财经 北京 作者: 秦亦姝
  •   “刷了几则短视频以后,越来越觉得自己有焦虑症了”

      短视频“自诊”心理疾病,小心误判又“掉坑”

      不专业的“自诊”视频暗含过度诊断、诱导消费的风险

      “刷了几则短视频以后越来越觉得自己有焦虑症了。”26岁的北京上班族小江告诉记者,自己近期偶然刷到一条名为“焦虑症的八大表现”的短视频,视频中列举了“心跳加速”“入睡困难”等8种症状,并称“中5种以上需警惕焦虑症”。

      “8种迹象表明你已陷入工作性抑郁”“中10种以上,你可能是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一段时间,短视频平台涌现大量心理疾病“自诊”内容,涉及ADHD、焦虑症、抑郁症等多种心理问题,这类视频以“自测”形式吸引用户参与,宣称能帮助用户判断心理状态。

      这类视频是“真科普”还是“新生意”?专家指出,此类视频的火热体现出大众对心理学领域的关注,但部分不专业的“自诊”视频可能暗含过度诊断、诱导消费的风险。对此,专家建议,心理疾病需专业医学诊断,切勿轻信网络“自诊”。

      刷短视频“确诊”焦虑症?

      “我当时工作压力比较大,有点好奇才点进去的。”小江说,自己一开始觉得视频说得有点夸张,但是看多了就开始自我怀疑。后来甚至有段时间不敢接新项目,因为视频说“焦虑症患者应避免高压环境”。

      记者在某短视频平台以“焦虑症”为关键词搜索,在某条名为“焦虑症的几个阶段”的高浏览量视频下,不少网友留言“除了幻听幻视,其他全中”“刷视频发现自己‘确诊’焦虑症”……

      “焦虑是现代社会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大家工作忙、压力大,难免会有焦虑情绪。但焦虑症的诊断相对复杂,需通过多维度评估才能做出。”华北电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史海松告诉记者,这类短视频忽略了诊断的复杂性,仅通过片段化信息引导观众“对号入座”,容易造成误判。

      近年来,心理咨询与诊断市场体量巨大并在不断扩张。有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心理咨询企业注册量同比增长27.83%,而互联网心理咨询平台又占据了其中较大份额。

      “与线下心理咨询的高时间金钱成本相比,在短视频平台进行‘自诊’,用户觉得更方便、更温和,个人的心理压力也会更小一些。”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唐信峰认为,“但线上的心理咨询或‘自诊’往往鱼龙混杂,专家的资质参差不齐,其专业程度远不如线下咨询。”

      498元网课即可“治愈”?

      记者以咨询者的身份联系了发布过拥有上万条评论的“焦虑症自测”视频博主。对方以“心理导师”自居,询问了年龄、性格、睡眠质量等基本情况后,诊断记者为“预期焦虑反应”,并提出学习他的“生理+心理双协同课程”能够帮助康复。

      该博主提供的课程列表显示,课程共包括“恢复底层原理”“生理层面调节”“心理层面调节”“情绪管理办法”和“交感放松训练”5大板块,售价为498元,学完后可“自主调节情绪”。

      “通过患者的描述得出‘预期焦虑反应’这样的判断,只是最基础的操作,看不出咨询师的专业程度。”唐信峰认为,这些课程从目录上看更像是一种知识科普,不具备改善个体焦虑的针对性。

      “我们提了一个心理健康促进的‘深度模型’,认为单纯学习课程知识能够增加对具体问题的‘心理健康素养’,但不辅以专业的训练指导和个性化的咨询,不一定能带来症状的改善。”唐信峰说。

      对此,记者咨询的有关法律人士认为:“课程宣传中‘学完后可自主调节情绪’的表述,属于对心理干预效果作保证性承诺。即使主张课程属于知识产品,其‘康复’表述仍可能被认定为按时治疗效果,可能构成广告法规定的‘虚假广告’情形。”

      完善资格认证体系

      “心理自诊短视频受到欢迎,表明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这是社会发展、人们认识提升的表现。”史海松认为。

      “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中提到,要促进心理健康,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抑郁症、焦虑障碍、睡眠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史海松认为:“当前存在心理健康需求增长与线下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专业的医疗机构也应当满足社会的需求,积极扩大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疾病诊疗的专业资源供给。”

      “目前,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缺少权威的资格认证体系,也没有建立清晰的准入制度,导致从业者专业资质高低不一、行业生态无序化。”唐信峰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天津市委会主委张金英建议,制定全国统一的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认证体系,明确准入类职业资格,要求从业者具备心理学或医学本科以上学历,并完成临床实践、督导训练等规范化培训。

      此外,唐信峰认为,短视频平台心理学内容良莠不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专业的宣传科普不到位。他建议:“精神科医生、专家学者等专业人士应当加大科普力度,主动占领‘阵地’。对个人而言,在看到此类视频时,也可以有意识地去核实发布者的学历和资质。”

    (责任编辑:张紫祎)

    责任编辑:萧炎

    扩展阅读:

  • 黑客攻击美国名流推特账号,盗走十多万美元比特币
  • 郯姓趣谈
  • 「聚势抢滩 赢战未来」——尚品宅配发布随心选全
  • 谷歌向印度首富旗下公司投资45亿美元 开发廉价手
  • 美国将限制特定员工赴美签证 华为:不公正,武断
  • 2021-2022中国暖通产业大会暨第16届慧聪品牌盛会
  • 楼市突然爆火?房产投资究竟能入手吗?
  • 暖通采购找慧聪!2023青海暖通采购大会圆满举行
  • 祝贺!朗丽兹酒店荣登迈点MBI酒店品牌影响力百强榜
  • 新兴的智能教育如何做教研?艾上AI堪称行业典范
  • 干洗店加盟十大品牌——泰洁国际洗衣遥遥领先
  • 光大信用卡中青旅联名卡,给你一段与西安的曼妙约会
  • 李宁携手WABC和万物新生联合发起“错袜日”并推出
  • 2023年全国职工掼蛋锦标赛张家口云顶站圆满落幕
  • 重庆奉节:探索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 祝贺谢熙谦老师荣任华夏五千年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
  • 主编推荐
    推荐阅读
    频道排行
    本站由 中国新闻热线网 WWW.ZX06.CN 全程运营
    Copyright © 中国新闻热线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