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 上市公司业绩“变脸”不能“一变了之”

  • 2023-02-16 17:57:43 来源: 中国网财经 北京 作者: 李春莲
  •   截至目前,已有超30家上市公司修正2022年业绩预告,其中10余家出现业绩变脸情况。原因包括经营突发变故、计提大额减值、业绩预告不符合规定等等,可谓五花八门。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里面的猫腻不少,交易所还针对这一情况发出多份问询函。

      具体来看,多数公司业绩变脸是由好向坏,从盈利变为亏损。

      以ST中捷为例,2月14日,公司发布的预告修正公告称,预计2022年全年净亏损4亿元至4.2亿元,较2021年净亏损额5.17亿元同比减少18.81%至22.68%。公司2022年度合计补提预计负债4.22亿元,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为1.12亿元,补提后可能会导致公司2022年末净资产为负。而该公司在今年1月份披露的业绩预告中,预计2022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区间为盈利450万元至670万元。

      从盈利几百万元到亏损4亿元,对如此夸张的业绩变脸,ST中捷解释是因为25亿元担保案二审判决出炉。公司也因此收到了深交所关注函,要求公司尽快评估广东高院前述判决生效后公司将承担赔偿金额的最佳估计数,以及可能承担的最大债务风险敞口。

      但对于诉讼原因引发业绩变脸的说法,投资者并不买账,认为诉讼事项并非突发,公司早应该对此做到心中有数。

      进一步梳理历年上市公司业绩变脸的案例来看,计提大额减值可以说是其中最为经典并常用的方式。

      近期,三丰智能、精研科技、金通灵等多家上市公司均因为预计计提大额减值导致2022年业绩变脸或亏损扩大而被交易所问询。

      从过往案例来看,计提大额减值正在失去原本财务上的真正意义,并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进行“财务洗澡”的手段。

      “财务洗澡”一般指公司为实现下一年度盈利增长或转亏为盈,而对当年度的净资产进行大额减值准备计提。这属于主观的用财务手段操纵财务报表,违反企业会计准则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信息披露无小事,上市公司随意业绩变脸不能“一变了之”。

      事实上,这几年,证监会持续加大监管力度,业绩变脸的上市公司也受到监管重点“关照”,更有不少公司因此遭到立案调查。

      结合以往案例来看,业绩变脸并非一纸公告那么简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一项严肃且需要审慎的事项,排除某些意外因素,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业绩骤然变脸,一方面说明公司不够严谨,家底都没摸清楚;另一方面这无疑会引发投资者猜测,公司是否在利用财务手段对公司业绩进行大洗澡。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应严格遵守信息披露要求,保证财务报表上每一个数据的真实性,一旦发生财务造假等失信行为,要想再重新赢得市场的信任并非易事。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则要警惕业绩变脸公司背后的隐性风险。

    (责任编辑:张紫祎)

    责任编辑:萧炎

    扩展阅读:

  • 黑客攻击美国名流推特账号,盗走十多万美元比特币
  • 郯姓趣谈
  • 「聚势抢滩 赢战未来」——尚品宅配发布随心选全
  • 谷歌向印度首富旗下公司投资45亿美元 开发廉价手
  • 美国将限制特定员工赴美签证 华为:不公正,武断
  • 2021-2022中国暖通产业大会暨第16届慧聪品牌盛会
  • 楼市突然爆火?房产投资究竟能入手吗?
  • 暖通采购找慧聪!2023青海暖通采购大会圆满举行
  • 祝贺!朗丽兹酒店荣登迈点MBI酒店品牌影响力百强榜
  • 新兴的智能教育如何做教研?艾上AI堪称行业典范
  • 干洗店加盟十大品牌——泰洁国际洗衣遥遥领先
  • 光大信用卡中青旅联名卡,给你一段与西安的曼妙约会
  • 李宁携手WABC和万物新生联合发起“错袜日”并推出
  • 2023年全国职工掼蛋锦标赛张家口云顶站圆满落幕
  • 重庆奉节:探索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 祝贺谢熙谦老师荣任华夏五千年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
  • 主编推荐
    推荐阅读
    频道排行
    本站由 中国新闻热线网 WWW.ZX06.CN 全程运营
    Copyright © 中国新闻热线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