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 从2.5%到2.5% 保险业穿越利率大周期

  • 2024-09-02 15:02:56来源: 中国网财经
  •   9月1日起,人身险预定利率上限正式进入“2.5%”时代,重回11年前的起点。2013年,预定利率上限上调至3.5%,结束了此前曾长达14年的“2.5%”时代。此后,3.5%的预定利率上限持续10年,于2023年被下调至3.0%。

      两次预定利率上限下调背后,都有一个人身险行业面临的共同话题——防范利差损风险。

      周期:重回“2.5%”时代

      预定利率,是指人身险产品进行保险产品定价时所采用的利率,实质上是保险公司承诺给客户的回报率。不同于银行理财等其他金融产品可随市场调整的投资回报率,人身险产品期限可长达数十年,其预定利率一旦设定便不可调整,具有刚性兑付属性。

      每逢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切换,保险营销圈都会经历一波从高峰到低谷的“断崖式”转折。究其原因,无非是客户在资产配置焦虑心态下,希望在老产品下架前,提前锁定高预定利率,这也成为保险营销员“炒停售”的噱头,大卖高预定利率产品。

      监管部门今年8月初发文要求,自9月1日起,保险公司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相关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按2.5%执行。因此,原来预定利率3.0%的产品,要在9月1日之前全部下架。这同时意味着,9月1日起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正式进入“2.5%”时代,重新回到了11年前。

      2013年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由2.5%上调至3.5%(年金险允许上浮至4.025%),结束了长达14年的2.5%预定利率上限。此后,3.5%预定利率上限持续了10年,直到2023年下调至3.0%,才宣告结束。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2016年左右,银行存款利率下行至低于保险预定利率的水平,资金开始大幅流向保险,其中4.025%的年金险热度相对较高。年金险的销售热度延续至2019年。那一年,原银保监会下发通知,将年金险4.025%的预定利率下调至3%。

      至此,年金险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预定利率3.5%的增额终身寿险,并且这一险种的销售热潮延续至今。即使在2023年,预定利率下调至3.0%,增额终身寿险依旧是保险营销员的主推产品,以及消费者的主要购买品种。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人身险业每年保费收入从3.17万亿元增长至3.54万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约2.8%。其中,寿险保费收入年化复合增长率3.6%,增额终身寿险持续占据大部分人身险公司每年保费收入的首位。

      考验:资产端压力凸显

      居民资产配置转向保险,与利率下行密切相关——10年期国债收益率由2014年的近5%下降至当前的约2%;与居民息息相关的银行存款利率,也跟随市场利率下行趋势,2013年时1年期基准定期存款利率为3.25%,3年期基准定期存款利率为4.25%;而当前国有大行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仅在1.3%左右,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仅在2%左右。

      受益于此,高预定利率的保险产品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并成为众多秉持稳健型投资观念的居民的优先选择。

      明亚保险经纪资深销售总监盛夏对此深有感受,他告诉记者:“过去银行存款利率高的时候,选择保险的客户比较少。但近几年保险产品收益率具有相对优势,客户的关注度和购买意愿也随之提高。”

      市场利率下行,亦极大地考验着保险公司资产配置能力,寻找高于负债端成本的合意资产越发困难,资产端压力凸显。

      2020年至2023年,在人身险业保费收入增长的同时,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却在下行。以A股5家上市保险公司为例,2023年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的平均总投资收益率约为2.68%,较2020年下降约3.06个百分点。

      当前,利率下行正成为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挑战。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长期国债收益率仍有下行空间,市场利率出现大幅反弹的空间相对有限,保险公司中长期组合收益率合意水平或在3.5%左右。

      投资收益表现不佳,成为部分人身险公司业绩亏损的主要因素。在已披露2024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保险公司中,有近一半人身险公司上半年出现阶段性亏损,4家人身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因此,下调预定利率,降低负债成本,防范利差损风险成为业内的一致期盼。

      利差损,是指保险资金投资运用收益率低于有效保险合同的平均预定利率而造成的亏损。利差、死差、费差是人身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其中利差长期占据我国人身险公司利润结构的主要部分。

      长期来看,利差损问题最终会影响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明看来,长期保单在低利率环境下可能面临亏损,并对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产生影响。

      出招:破解利差损压力

      利差损,已成为当下行业避无可避的话题。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20世纪90年代保险业高预定利率存量保单的利差损风险影响深远,有保险公司花费了十多年才将其化解。利差损风险的化解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不端的行为也在此期间发生。

      一位从业近十年的保险营销员告诉记者:“在利差损风险化解期间,有保险公司通过一些误导性宣传,诱使消费者退掉高预定利率保单,置换成低预定利率保单,这也引发了消费者对保险的信任危机。”

      “当前,中国人身险业利差损风险的主要来源是长期保证收益年金保险的存量业务,以及增额终身寿险的存量和增量业务。”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认为,当前人身险业利差损风险远低于20世纪末的情况,但监管部门、人身险行业仍应积极关注和应对利差损风险,尤其是要提高政策的灵敏度和人身险公司的主动性。

      今年8月初,在业内期盼中,监管部门引导普通型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由3.0%下调至2.5%。国泰君安非银金融研究团队表示,监管引导保险公司负债成本下降,预计上市险企将转向多元化产品策略,有利于缓解利差损压力。

      业内人士认为,当下人身险行业整体偿付能力较为充足,并不具备发生系统性利差损风险的可能性。利差损是一个长期问题,关键是要防患于未然。监管部门引导下调预定利率是“他救”,保险公司主动降低刚性负债成本产品占比,不断改善产品结构则是“自救”。

      发展长期分红型保险产品等浮动收益产品,将是保险公司未来的重点工作,也是监管部门鼓励的方向。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兼副总经理郭晓涛近日表示,中国平安将对产品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目前传统险仍占主导,未来将以分红型产品作为主打产品,预计占整个保险产品销售比重的50%以上。

      8月30日,在中国太保2024年中期业绩说明会上,中国太保总精算师兼财务负责人张远瀚表示:“长期来看,我认为分红型产品未来占比会超过50%。从今年的销售情况看,分红型产品相比去年已经同比增长约5倍。”

    (责任编辑:谭梦桐)

    责任编辑:zx06.cn

    扩展阅读:

  • 自动挡重卡到底香不香?看欧曼全系产品如何布局AMT
  • 自动挡 560国六发动机 新款欧曼EST-A能否开启重卡
  • 2019蓝色港湾灯光节璀璨启幕 热带风情灯光装置点
  • 齐鲁建设投资平台首届高峰论坛暨2020年年会圆满举
  • 传发展火炬 促行业成长 “羽顺杯”2019中国供暖行
  • Zippo圣诞主题新品 装扮你的奇妙圣诞夜
  • 黑客攻击美国名流推特账号,盗走十多万美元比特币
  • 百万奖金花落谁家?TIA•华帝2019厨房创新设计大赛
  • 祝贺!朗丽兹酒店荣登迈点MBI酒店品牌影响力百强榜
  • 新兴的智能教育如何做教研?艾上AI堪称行业典范
  • 干洗店加盟十大品牌——泰洁国际洗衣遥遥领先
  • 光大信用卡中青旅联名卡,给你一段与西安的曼妙约会
  • 李宁携手WABC和万物新生联合发起“错袜日”并推出
  • 2023年全国职工掼蛋锦标赛张家口云顶站圆满落幕
  • 重庆奉节:探索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 当闽南文化与巴渝文化相遇,建发和玺为重庆匠造新中
  • 主编推荐
    推荐阅读
    频道排行
    本站由 中国新闻热线网 WWW.ZX06.CN 全程运营
    Copyright © 中国新闻热线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kjnet@qq.com